“乘风好去”源自辛弃疾《太常引》中的“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其意为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本期“正青春·毕业生专访”带你走近港中大(深圳)2020届本科毕业生尹梓芊,与你分享她在大学学习、书院生活和海外求学期间的经历和点滴感悟。
尹梓芊
2016级经管学院环球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专业
学勤书院
高中毕业于广东省东莞中学
毕业后将担任华为智能制造与精密制造研发工程师
导语
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形容自己,尹梓芊的答案是计划与准备、开放与内省。虽说在偏向于管理类的环球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专业,尹梓芊凭着自己对供应链的理解,不断丰富自己数据分析建模的理工类技能,最后成功成为华为的制造研发工程师。大学期间,尹梓芊通过丰富的交流交换经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尹梓芊不断内省,也越来越了解自己。
计划与准备
为什么修读环球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专业的她会成为一名华为制造部的研发工程师呢?尹梓芊从专业和岗位两个角度解释了很多人一看到她的简历就会提出的问题。
2016级环球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确实偏向于管理类,从2017级才开始增加量化相关课程。早在一开始选专业的时候她就认为,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一个最优化的过程:通过建立不同模型,求出最低成本,最佳库存水平和物流路线,最短交付周期等,将合适的产品从原材料层层传递给最终的消费者。不仅要保证供应链中的三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效通畅,同时还要进行风险管理。比如这次疫情对公司乃至全球的供应链管理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所以,她认为数据分析建模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技能。
为了顺利“转型”,尹梓芊早在大二就开始排兵步阵。除了在港中大(深圳)的课程中接触到一些数据处理工具(比如SPSS),她在交流交换的时候也主动修读编程和数据分析的相关课程。她曾在暑假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读编程语言Python和Scheme、数据库管理语言MySQL;在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又进一步学习如何用R语言进行时间序列预测,回归分析预测与最优化;用Tableau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数据可视化)的课。但俗话说用进废退,除了不断吸取新知识,在平时的小组项目中她也积极揽下数据处理的任务以此不断实践课上知识。因此,经历了学习与实践的不断循环往复后,虽然身处管理类专业,尹梓芊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处理经验和技能,为之后的实习与就业申请打下坚实的硬实力基础。
说起拿到实习offer的过程,也是非常“惊心动魄”。其实最初,尹梓芊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能够拿到华为的实习机会,因为同台竞争者都是来自国内优秀大学的研究生,她甚至因为时间冲突而差点无法参加面试。华为的面试流程集中在一天内完成,并且要求必须到场先进行集体面试。当时尹梓芊正在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交换课程,面试时间正好卡在两场相邻的期末考试中间。于是,尹梓芊开始从华为HR和学校教授两方面协调时间。她一方面向华为HR争取将面试推迟到广东省内最后一场(北京时间4月11日),另一方面紧急与教授和学校申请将原来的线下笔试改为提交个人报告。这样,尹梓芊在加拿大的4月9日晚上九点(北京时间4月10日)一考完第一门期末考试就搭乘凌晨的飞机回国。在回国途中,她没时间倒时差,除了要加强准备即将到来的面试,还要跟组员远程协作完成当天要交的一篇小组期末论文。落地后稍作休整,第二天她就马不停蹄地前往广州参加面试
当时有很多的事情一起涌向她,但她没有乱了阵脚,而是展现了出色的多项任务同时推进的能力,并且尽力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被问及当时极限操作的心态时,尹梓芊这样说,“因为知道竞争激烈,我对华为的面试从一开始就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不仅时间紧迫,又身在国外无法接受学校老师指导。于是,我一方面在网上掘地三尺找面经提前了解面试流程和前人总结的经验,同时尽可能利用手上不多的资源,比如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职业发展中心的老师进行约谈。”她认为,当主动权在自己手里的时候就要不遗余力,当主动权不在自己手里,比如面试过后,就应该安心等待结果。在准备面试的时候,除了整理个人经历,尹梓芊提到她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360度无死角地搜寻面试公司信息。对公司的充分了解体现的是面试者积极的态度,比如当时面试者在最后一关哑口无言的“华为核心价值观”,她不仅倒背如流,还将每一条核心价值观都与自身经历相匹配来证明“我就是你们要找的那个人”。